E0501生命之歌書衣正面    

生命之歌
Gertrud
作者:赫曼 ‧ 赫塞(Hermann Hesse)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3/5

 

 

 

 

 

《書籍簡介》

  他受著苦,內心承受著沉重的痛苦,他寂寞得就像餓得疲弱不堪的豺狼一樣。這位受苦的人嘗試以傲氣與孤獨對抗寂寞的心,卻無法承受。他靜靜地等待著人群,等待著一個友善的眼神與一絲的理解,並且隨時準備好為此縱身而入。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海因利希‧莫德是位挺拔俊雅,陰晴不定,有自我毀滅傾向的歌劇演唱家,他第一眼看到庫恩寫的曲子時,就被其中深藏的痛苦所感動,進而與庫恩結識。庫恩是位有志於作曲的年輕音樂家,少時一場意外讓他變得自卑抑鬱,求學過程的不順遂差點讓他放棄音樂,在海因利希的鼓勵下,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奏自己創作的曲子,受到相當的好評。溫柔自信的歌特蘿德有一副清麗的好歌喉,庫恩深深為她著迷,並以她的聲音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劇。這三位個性迥異的藝術家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相識,互相吸引,並讓彼此推向成就的高峰,卻也帶來一場莫大的悲劇 … …

閱讀焦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 ‧ 赫賽作品,首度德文直譯本。
赫賽畢生探討人類生存的種種衝突和對立本質,在這本結構簡單的小說中有最突出的描寫:惺惺相惜的好友愛上同一個女人,使得友誼變得苦澀;相愛無法給人帶來幸福和寧靜,卻帶來毀滅和痛苦 … …
四五年級生的共同回憶,永遠的文學經典。
小說敘述與浪漫主義音樂緊緊扣連,壯闊悠揚。

推薦紀錄:
一百年過去了,赫曼赫塞的影響風靡全世界同樣活在掙扎中的青少年。不僅是走過大戰初期、七○年代的讀者在今日,仍持續受到影響。陪伴青年們走過艱澀輕狂的青春人生,顯見其廣大的影響力。
楊照推崇赫塞的作品:「台灣在閱讀赫曼赫塞時,對於二十世紀東西方的交錯,包括東方作為西方想像的一個來源,以及西方作為東方文學真理的源頭,這中間的辯證關係,具有高度啟發。」

 

《作者介紹》
赫曼 ‧ 赫塞(Hermann Hesse)
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生於德國南方小鎮卡爾夫/符騰堡(Calw /Wurttemberg)。年少時迫於父命曾就讀神學院,後因精神疾病而休學,但始終立志成為詩人,更在二十一歲時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浪漫詩歌》。二十七歲《鄉愁》一出,佳評如潮,繼而是《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遊戲》(遠流即將出版)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讓他於一九四六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位二十世紀德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最後英雄,於一九六二年病逝,享年八十五歲。

 

 

 「青春止於為自己而活,年老始於為他人而活。」 

   年少輕狂的慘痛代價、逃亡般的旅行所帶來的頓悟、人與人的邂逅,以及他們所共譜的生命之歌 ... ...。

  或許是因為本身是七年級生的緣故,這是我第一次閱讀赫曼 ‧ 赫塞的作品,然而,書中對青春的刻畫、描述成長的矛盾,以及生活的無奈,卻無不令我深受震撼。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整本書中感受到的最大關鍵字是:矛盾。

  歡樂的時候,無法珍惜;痛苦的谷底,湧現靈感;寂寞渴望,卻又自卑退縮;圓夢了,懷念孤獨;最好的朋友,最大的情敵;自殺心意已定,卻又決定為他人而活 ... ... 無論是莫德、庫恩還是歌特蘿德,他們的人生,無不淹沒在這無數的矛盾之中。

 

  親情、友情與愛情,是人生永遠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我們可以選擇逃避,但是逃避的後果卻將是難以承受的龐大。正面迎擊,或許會痛會苦,但才是最佳的處理方式。這個世界或許是殘缺、貧賤的,但是人們只要學會知足,依然可以享受人生的美好。

 

  讀到一半時,彷彿是感受到了庫恩的徬徨,我不停地思考著,自己還可以任性多久?我的青春到目前為止算什麼?甚至,我開始害怕著未來的人生,害怕不能再活得像自己。

  但閱畢此書,我卻覺得豁然開朗。得以擁有你願意為他而活的對象,是真正的幸福。

  就像書末所說的:「人老了之後會比年輕時更知足,但是我並不會因此輕視年輕的時光。」體會了這一點,我覺得,青春的結束,再也無所畏懼。

  

 

購買此書:http://www.taaze.tw/apredir.html?ap124064777_a_11100653285 

  

 

 

 

arrow
arrow

    奈奈ฅ●ω●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