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腳拖的夏天:從台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
作者:瞿欣怡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1/8/1
【本書簡介】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花蓮的書,同時也是一本關於夢想的書。不只寫夢想的美好,也寫追求夢想時的害怕,以及一路上的種種樂趣。
三十歲以前,我的雙腳從沒有跨過中央山脈。我在台北,心裡夢想的城市,是紐約、上海,以為人生最棒的事情,就是站上浪潮,與頂尖人才競爭,才能證明自己。
但命運的風把我吹到花蓮,上了一堂解夢的課,解開的卻是我的人生大夢— 我發現,競爭好累,好虛幻,為什麼人只能往上爬、往前走?而我,卻想往旁邊走去。
於是我辭去工作,跑到花蓮long stay,放自己三個月長假,每天在中央山脈山腳下亂跑。沒想到,這個長假卻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我的人生,再也回不去了。
2005年--2009年,我在臺北與花蓮的中間,不斷奔波擺盪。思考著,接下來該往哪裡去?花了五年時間,我的心終於做出決定:我.要.搬.去.花.蓮 !
其實,這個決定讓我擔憂又害怕。告別生活了二十年的台北,也讓我不捨。直到搬家車隊轉上蘇花公路,開闊的太平洋在我眼前開展,我才放心笑了。
花蓮很像「魔女宅急便」裡,小魔女落腳的小城市,有山有海,彷彿站在山巔,張開雙臂,風起,就可以在海上飛翔。但我沒有魔法掃把,腳上只有一雙夾腳拖。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勇敢站上山丘,張開貓手,想像自己迎風飛向太平洋。
花蓮的生活很簡單,也很有趣。我認識了菜市場的無敵阿嬤、誠懇但脫線的工匠、種出健康蔬菜的小農、好心的郵局和加油站小姐、騎車看海的阿伯,還有一群好朋友。我在這裡生活、寫作,體會著大自然的美好,也品嚐著許多無言的心情起落。
人生的課題,不會因為搬到花蓮就消失。就算過著夢想般的生活,還是會害怕。憂慮的時候,我就去美崙田徑場走路,那裡背靠大山,面對大海。我在大山大海的撫慰和陪伴下,學習抬頭挺胸,一步一步,安心走自己的路。
【作者簡介】
瞿欣怡
朋友和工作夥伴都叫她「小貓」。愛吃、愛玩、愛買、愛書、愛寫、愛發呆。自認很有正義感,直率衝動,脾氣急躁,龜毛又麻煩,不過也很善良溫暖,不會隱藏自己的害怕與脆弱。
文化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當過廣告文案、出版行銷、網站規劃、週刊及雜誌記者。曾經採訪過許多人許多事,報導過二十多個國家,但她心中最重要的夢想是成為作家。2005年第一部作品《肯納園,一個愛與夢想的故事》,獲得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美好生活獎」,讓她更堅定自己的寫作之路。2009年辭去記者工作,移居花蓮,專心寫作,完成兩本人物傳記《做,就要做好.朱立倫》《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2011年,她推出第一本散文創作《夾腳拖的夏天:從台北到花蓮的生活實驗》,以輕快活潑又溫暖真誠的筆調,紀錄自己從台北移居花蓮的趣味點滴,也展現她對夢想和生活的追求。
YOUTUBE 宣傳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9l-hOP_7I
生活的真諦
一個忙碌的旅遊記者,因緣際會地邂逅了花蓮,從此對於「生活」,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體驗 ... ... 3 個月、8 個月,居住在花蓮的時間,不斷地變長了,終於,變成了一輩子!
我好喜歡書中作者自述心境轉折以及迷惘的篇章,是否放棄這大多數人抱以欣羨的華麗生活以及收入、與朋友之間的那些難分難捨,以及新舊生活交接的陣痛階段,我只能說,有捨才有得吧!既然決定選擇花蓮的海洋與山,選擇那慢了下來的時間與生活步調,那麼,我想這些必要的犧牲,是十分值得的,更何況,花蓮沒有憂鬱症,沒有恐慌症,也沒有巨大的孤寂呢。
此外,除了作者移居花蓮的歷程外,這本書還有很大的篇幅在傳達所謂環境的薰陶以及一些現代人早已遺忘的重要生活觀念。
生活這件事情,其實是可以很簡單但也很快樂的,我們毋須將享樂這件事情,構築在對環境的傷害之上。無論是「坐飛機的奶油」一文所提到的「食物里程數」的觀念,亦或是「世界的盡頭,只有愛」所提到的《失控的進步》,都反覆地在強調著,人類為了追求所謂更好的生活,已經將這個地球搞得傷痕累累。
作者的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在「花蓮的孩子」一文中,她說:「花蓮的孩子,就是在這麼美的地方長大。我常想:『這些胸懷山海的孩子長大後,將如何看待世界?』這些媽媽們,多數都反核、反東發、反蘇花高,因為她們知道,孩子是被土地餵養長大。」
究竟要到何時,人們才能和此書作者一樣,懂得這生活的真諦,並且停止過度開發呢?我愛書中所描寫的這關於花蓮的一切,誠心祈求花蓮的山、花蓮的海,還有花蓮的人們,永遠不會變。也希望身邊過度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們,有一天終能醒悟 ... ...。
每一天醒來,我們都離死亡又近了一點,但對後代子孫而言,這個星球可是他們尚未有機會看見的美麗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