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政的第一堂課,老師分享了法國的求學經驗。他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法國人都普通到不行,六千多萬的法國人口中,大概只有幾萬人是菁英,而這些人,也註定要背負起領導法國各行各業的使命。高度菁英化,遂成了這個國家的重要特色。
不過,這批菁英是如何自千挑萬選中脫穎而出?很明顯的,答案便是來自於教育制度。法國不像台灣使用輔導制做為教育方式,相反的,他們使用嚴格的淘汰制,將學生仔細地依照實力層層區隔,從中篩選出所謂的菁英。當然,老師除了課堂授課解題之外,不會再另外給予你任何學習上的協助亦或是想著如何讓學生更好;也就是說,法國學生想要念好書,一切只能靠「自己」。
此外,法國是人治色彩很深的社會,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是,假設你在大學得罪了某一位著名教授,那麼,這輩子你就永遠不用想要從該所大學畢業了。而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教授的自治權,例如若是在某科目考試之後,全班只有一人獲得教授的認可,那麼這個班就只有他會 pass,剩下的人,教授則有權力將他們全部當掉。而教授,也確實會這麼做。
截然不同於台灣,如此嚴苛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這批所謂法國的「菁英」,也使得法國在全世界的各行各業都佔有一席之地,人人都不敢忽視法國的存在。
沒有人能說,這樣子的制度是好還是不好。然而過度菁英化所產生的後果,便是一個地位與能力不相稱的國家,以及存在於國內令人無法忽視的巨大文化差距。知道嗎,其實法國人真的沒有世人想像中的浪漫,只是在其境內的幾個歷史悠久且高度發展的城市裡,生活的優渥以及美麗的街景,使得部分法國人有能力與閒情逸致製造出浪漫的假象而已。
/
課堂末了,老師講了一個關於法國的笑話,他說,法國這片土地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上面住著法國人!
- Sep 20 Sat 2008 14:44
淘汰制 v.s. 輔導制 ─ 歐洲政府與政治課堂筆記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